英皇娱乐

图片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第八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顺利举办

  2024年7月6—7日,第八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共同发起,此前已成功举办七届。本届论坛以“跨学科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知识体系”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在多学科视角下总结和理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经验、比较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成果、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构建,并以此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发展与沟通,凝聚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共识。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英皇娱乐、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早稻田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高校师生投稿,与会的论文作者拥有多种学科背景。本届论坛收到了311篇投稿,较去年投稿量增长29%。通过组委会老师独立打分、汇总排名,最终接收了57篇论文进入议程,入选率为18%;议程容量较去年扩张了19%。除论文作者外,本届论坛面向国内外高校师生开放了线下旁听。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王清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赵聚军教授等来自全球各高校的近百名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仕凯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分别代表两校,向与会师生和所有关心和支持论坛的同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两位教授充分肯定了论坛过去八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两位教授提及论坛在2016年的缘起,两校一南一北,携起手来共同搭建政治学学科交往的平台;如今两校经历了许多变化,但论坛却办得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平台最开始仅向两校的学者开放,如今也远远不再局限于两校。

  陈志敏教授指出,今年论坛的主题是跨学科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知识体系,正当其时,意义非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要求广大学者应当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跨学科角度,探索研究发展的不同视角路径;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挑战与创新,更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治理实践的深刻洞察与总结。燕继荣教授认为,举办论坛的本意是将国家治理从概念变为理论,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全球化影响着主权观念,信息化冲击着传统地理疆域,数字化挑战人格化,在这一背景下,学者的工作更要注重专业化,论证和分析工具要经得起复杂事实的检验。

  在主旨演讲环节,英皇娱乐杨立华教授作了题为“以民本民主创造人类民主文明新形态:一个超越性思考”的报告。杨立华教授从民本与民主的会通出发,指出可以以民本的优势和积极内容弥补传统民主的不足或纠正其偏颇,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本民主”的概念。杨教授首先回顾了民本与民主两者在近代中国的百年争论,细致比较了两者的异同以及会通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民本民主一方面可由传统自身的韧性和无法割裂的客观事实来解释,而一个客观要求则是外来思想必须和传统对接才能在本土生根;另一方面,其生发出的人民本体论、人民目的论、人民认识论及在方法论方面的道德教化和文化功能,是其超越于传统民主的独有特征。

  复旦大学陈周旺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性国家与新秩序时代”的报告。陈周旺教授首先以“全球性商品”引出了“全球性国家”的概念,指出全球性国家是一种基于政治影响力的、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大国,进而又以国家兴衰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了统治成本这一常被忽略的现代国家的根本问题。他分析了从早期、中期再到晚近的全球性国家在“结构关联”与“结构脱节”两大视野之下的典型特征,进而认为“治理型国家”是未来现代社会可能诞生的一种国家类型,其塑造的是一个新的秩序时代,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时代。

本届论坛根据主旨议题与收稿情况,设置了15个分论坛。

  分论坛“1A:非洲国家建构与发展”由复旦大学郑宇老师主持。曹一然同学将“发展型国家”理论运用至非洲发展研究,认为非洲国家面临的生存威胁可以倒逼其国内精英联盟、发展动力和国家建构的产生。张远同学通过对非洲国家首都的研究,探讨了作为殖民遗产的非洲首都与非洲国家央地关系和社会区隔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迁都对国家建设的影响。黄月同学以马格里布地区三国为研究对象,展现了殖民统治和独立进程如何导致后殖民国家军政关系演化出不同的发展路径。郑宇老师认为,汇报同学的研究主题新颖,研究视角规范,为非洲国家建设和发展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贡献,但在处理研究变量和案例选择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分论坛“2A:国际视野与大国政治”由复旦大学余博闻老师主持。俞驰韬同学通过对中国省级宣传部门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与领导人的政治联系以及对美贸易依存可能会增加省级党报的对美负面报道,但是政治联系的影响仅在贸易战爆发时具有短期效应。刘宇辰老师从历史遗产、制度扩散和国内党争三重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美国警务体系为何会从建国之初的有限警务逐步演变成为高度武装化的政府常备军,呈现出“警务武装化”的发展趋势。银培萩老师以TikTok的“剥离法案”为例,认为美国国会在对华政策政治联盟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不仅协调了行政与司法机关的传统政治三角合作,而且推动了利益集团和专家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三角的形成。田喆同学在梳理“九·一八”事件学术史的基础上利用史汀生日记、FRUS、台湾所藏档案以及日方档案等重要史料,指出围绕“九·一八”事件的国际交涉失败,标志了华盛顿体系逐步走向瓦解。余博闻老师认为各位汇报人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新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在研究结构、理论框架的适用性等方面提供了意见。

  分论坛“3A:国际冲突与政治危机”由复旦大学马建标老师主持。马振昊同学在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的框架基础上提出了“民粹的模式”框架,通过对奥地利与美国的案例分析,指出西式民主制的民粹主义演进路线存在显著差异。肖伟林同学对民粹主义和民粹掌权的概念进行了区分,通过量化分析指出,长期民主实践可以强化民主体制的韧性、缓和民粹主义者对民主政治的冲击,但是魅力型民粹主义政客上台后则会加剧负面效应。辛雨蔚同学围绕多利益相关方组织(MSG)研究了全球反腐治理问题,利用量化方法分析了采掘业透明度倡议组织(EITI)的治理绩效,提出公共问责政策确立可提高公民对腐败治理的预期,但是不完善的事前协商却容易导致腐败治理的恶化。张杰铭同学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了无战争影响的“类俄罗斯”假想样本,对比评估了“类俄罗斯”和真实俄罗斯之间科学知识生产的差异,发现尽管战争冲突对国际学术影响力产生了冲击,但是国际科研合作面对地缘政治风险仍具有韧性。马建标老师指出汇报人对上述重要议题的分析相当深入和细致,如果能够以长时段来观察这些问题的脉络、拓展历史视野,对这些问题可以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分论坛“4A:国际视野与产业政策”由复旦大学李寅老师主持。姜子莹老师采用了技术治理结构视角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尽管日本尝试仿照美国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限制导致其很难重塑其技术治理结构。武楷彪同学发现在行政区的特殊区位下,产业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多种可以相互转换的模式,政策预期及各类行动主体之间互动导致了产业政策执行时出现一个多主体间的博弈过程。陈贵梧老师运用波兰尼“双向运动”概念对滴滴企业安全问题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消费者抵制、政府干预会促使平台经济企业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体现了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间的复杂互动机制。袁千里老师通过对波士顿、明尼阿波利斯和西雅图三个创新实验室的案例比较,提出在新公共治理的背景下,制度设计和领导力对于实现合作式创新均具有关键作用,且两个因素间并非是互斥而是互动关系。李寅老师认为上述研究对产业政策的分析具有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在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创新性,并就研究的文章结构和案例选取等提出了改进意见。

  分论坛“5A:国际视野与国家能力”由复旦大学郑冰岛老师主持。黄振乾老师通过定量和案例混合方法,发现奴隶贸易显著降低了非洲民众的政治信任,其影响主要通过空间固定效应持续至今。严海兵老师发现,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平等程度都对国家能力建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国家行政能力而发挥作用。杨光老师认为官僚能力和自主性是影响治理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政体下这两大因素间的适配度最终导致了国家治理品质的差异。万银琳同学采用了环境战的视角,选取哥伦比亚内战作为分析案例,发现国家若在一个地方的影响力越弱,则越可能采取环境战争的策略。郑冰岛老师指出,上述研究都强调了国家能力对于治理的重要性,并在国家能力测量、综合指标性变量使用、理论诠释和因果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意见。

  分论坛“1B:政商关系与经济政策”由复旦大学李辉老师主持。黄杰老师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在家族内部“交接班”的政治联系因素,利用CPES的2016年数据揭示了政治联系如何影响企业家的交班决策。赵聚军老师在小县合并的研究背景下,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人口规模和人均财政支出数据,探究了县级行政单位的最优规模问题。蒋策同学讨论了干部获得学历过程中的连贯性问题,利用2013-2021年中国地市级领导干部数据,探究干部先取得县处行政级别再取得博士学位、或先取得学位再取得行政级别,对当地发展影响的差异。李辉老师肯定了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进展,指出了这一领域与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的交叉属性,并由此对上述研究在政治学学科上的理论自觉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论坛“2B:政治文化与公众参与”由中国传媒大学邵梓捷老师主持。余典同学通过中国公众接纳归化运动员的影响因素,管窥公民因何欢迎移民的问题,运用联合实验的方法探究了文化归属、运动员成绩和国家认同因素对归化运动员接纳的作用机制。严宇老师关注地理空间和不平等之间的调节关系,通过超大城市的社区房价和12345热线数据探究经济不平等的不同群体在给定地理空间中政治参与的因素。李雪老师考察了国家基础性权力扩张带来的行政能力“穿透”,运用CFPS的2012-2016年面板数据发现,穿透在推动了公共服务现代化同时,也有令个人面对政府产生消极经历、进而弱化政治信任的可能。蒋心慧老师分析了中国知网上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参政的研究,归纳了当代学术界妇女研究的三个波次,呈现了政治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了学科问题意识结合、前沿方法运用等话题展望。邵梓捷老师高度评价了上述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和问题意识,指出了运用各个层次资料推动政治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提出未来研究需在更加广泛的对话基础上继续深挖变量内部的差异及其政治社会后果,并提高理论和资料之间的匹配度。

  分论坛“3B:地方官员与政府行为”由南开大学赵聚军老师主持。郑静同学建立了2001-2020年山西县委书记的职位轨迹资料库,研究了组织培养和路径选择在干部晋升中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和起点的地方干部晋升类型学理论。李可同学聚焦政府回应性问题,利用2023年某市12345热线数据和质性访谈证据探究了基层政府在回应社会治理需求过程中存在差异的制度性原因。王龙飞老师在质性访谈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大的“嵌入式”立法在行政部门协调整合方面发挥的制度功能。王安楚同学考察了新闻曝光在省级干部晋升中的作用,利用2010-2020年31省党报数据匹配各省主要干部,分离出经济和民生领域的新闻曝光对干部晋升的不同作用。赵聚军老师强调了干部晋升和政府回应问题在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肯定了学者在这些领域运用自主资料和理论已经取得的成就,并进一步提出,晋升问题具有内部复杂性,亦需要更扎实的理论支撑。

 

  分论坛“4B:政府财政与地方政策”由复旦大学邓涵之老师主持。刘丹琳同学聚焦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问题,使用QCA方法分析了2016-2022年省级地方专项债数据,探讨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条件组合并建立了省级类型学分析。王磊老师探究了基层政府的预算分配机制,通过广东省某街道的个案研究考察了基层政府的职能部门在预算制定中的竞争关系。俞如涛同学试图系统测量中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的偏误,并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探究了向上、向下的偏误形成的动机及影响因素。袁子一同学对政策转移成败的因素进行了多案例比较,基于四类政策转移案例(国家科研基金、职业教育、PPP与足球职业化改革),提出了基于外部和内部制度互补性的类型学框架。邓涵之老师肯定了各位作者在财经领域所做出的精细化发展的努力,提出了各种异质性分析、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的设想,并希望各位作者能在研究中进一步发展政治学角度的理论自觉。

  分论坛“5B:政治学学科理论建设”由复旦大学汪仕凯老师主持。李修科老师探究了“政党—国家”结构何以维持内部稳定,论述党如何通过适应性和原则性的结合边界,维持开放有效的国家治理结构。陈桢同学考察了领导人视察地方的行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会议、批示、调研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考察了权威通过视察传导的可能路径。冉冰老师对“开放政府”有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荟萃和比较后提出,“开放政府”概念更加贴近技术治理和公共服务畅通的理念、更能结合政治学与公共行政领域的最新进展。李海默老师则回到西方保守主义理论传统中考察了柏克和黑格尔对于公共舆论的顾虑、分析以及政府回应性的哲学基础。汪仕凯老师提出,要研究“要在中央”的中国政治,必须处理好先锋性和群众性的关系,体察中国广大地域多元一体的内部复杂性;这一意识已经在各位学者的研究中有所体现,还需要进一步与经验研究对接,以提升中国政治学理论的自主性和科学性。

 

  分论坛“ 1C:基层治理与社会组织”由上海交通大学易承志老师主持。王清老师对情感治理相关的理论做出了系统性的回顾与分享;李一凡同学对具体案例——经济发达地区的某社区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讨论了情感治理与基层权威生产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俞祖成老师指出,中国的基层治理高度依赖党的组织,需要探索调动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他对日本的基层治理机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谢振达同学从地方政府的民生诉求改革入手,对政治压力的感知与转换做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易承志老师认为上述研究极具创新又颇有现实意义,研究视角方法非常规范;同时,易承志老师在方法和理论层面给予了较多的建议。

  分论坛 “2C:城乡治理与基层应对” 由中山大学王清老师主持。易承志老师通过对数据的系统性分析,对中国超特大城市韧性建设的数字化路径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与分析。管笑宇同学基于“萍聚京城”的纵向案例研究,对基层助理中的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李明远同学从制度环境、行动逻辑与社会组织三个角度出发,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林仁镇老师基于对城乡社区治理案例的研究,对情感政治这一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王清老师认为本场次的研究视角都比较微观,但是无疑都见微知著、非常细致;同时,研究若能更有效结合相关基层治理理论的话,研究的总体价值会更高。

  分论坛 “3C:数字政务与网络文化”由复旦大学胡业飞老师主持。杨胤豪同学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研究了牵头任务制的跨部门合作对数字政务平台整体性治理产生的影响。徐怡雯同学基于中国72 座城市的定性比较分析,细致地分析了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为何存在地区差异。罗伟老师基于自身的工作经历,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详尽地讲述了中国基层政府是如何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方法技术来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袁良丞同学从统一战线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民族主义对中国Z世代网络政治参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相关的机制。胡业飞老师认为,本场汇报的研究都极具创新性,对进一步了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学者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未来方向。具体而言,杨胤豪同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极为熟练,之后可以在理论层面多花功夫;徐怡雯同学的研究非常细致、精准;罗伟老师经验丰富、视角独特,文章极具现实价值;袁良丞同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具有现实意义,此后应当尝试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更多的田野研究方法来完善研究。

  分论坛“4C:数字政务与政治信任”由英皇娱乐黄璜老师主持。钱家焕同学基于官员、警察和市民三个群体的调研结果,讨论了中国数字治理中的公众态度及其政策影响。陈美欣同学对公务员的政府数据开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详尽的探讨。朱君怡同学基于对“跨省通办”的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府际协同机理。陈醒老师基于对实际案例的观察与分析,讨论了数字政府对政治信任的影响。黄璜老师认为几项研究都极为细致、很有意义;同时,黄璜老师也对文章结构和案例分析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进意见;发言人均需在理论性上多花功夫,这样研究才会有更聚焦的问题和更准确的方向。

  分论坛“5C:环境治理与基层事务”由复旦大学周凌一老师主持。王军洋同学基于2009 年番禺焚烧厂事件案例讨论了产业化利益关联如何决定了邻避项目的成败。徐心老师从委托—代理视角出发,详细地探讨了中国碳市场的政府监管与控制机制。陈嘉玟同学以一项地方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事件为例,具体分析了从信访复查到行政复议的机制。吴昭洋同学基于对 114 座城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的分析,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负外部性如何塑造政策行为和有何社会影响展开了具体分析。周凌一老师肯定了本场研究的价值,选题极佳、功底扎实,也有极高的创新性,尤其是吴昭洋同学等选择的切入点非常新颖;此外,周凌一老师也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架构等多个维度,给发言人提供了具体建议。

  在15个分论坛结束后举办了闭幕式。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汪仕凯教授分别作了会议总结。两位教授衷心感谢国内外高校的师生积极投稿、大力支持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八年来,论坛举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包括学术交流从两校内部拓展到国内外数十所高校的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界,又包括学术产出的年轻化趋势,即不仅有大量活跃在学术研究一线的教师群体参与,更有许多年轻硕博学生贡献了角度新颖、方法过硬、材料扎实的研究,这些研究在议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最后,黄璜教授代表主办单位,邀请各位师生明年在京再聚,在下一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上分享更多视角多元、质量一流、具备全球视野、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质政治学研究。

第九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将于2025年夏季在英皇娱乐举办敬请关注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