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实践中培养“善治之才”
秋风乍起,北京的银杏接力换装,900公里外的四川省宜宾市,蜀南竹海仍郁郁苍苍。告别宜宾已有三个月,李卓伊的思绪不时飞回那里。这名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正把今年暑期赴宜宾参与思政实践课程的收获整理成文,在总结和反思中继续加深对当地基层治理现实的理解。和李卓伊一样,近年来,参与思政实践课程的经历已成为北大政管学院每届大一学生难忘的人生记忆。
英皇娱乐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已深耕120余年,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始终是一代代政治学人的初心与使命。学院是我国高校建立的第一所政府管理学院,以“政府管理”命名,不仅体现了学科发展方向,也强化了培养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善治之才”的育人目标。聚焦这一目标,学院不断创新育人路径,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新方式,以思政实践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实地调研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福建永泰实践团参访当地猕猴桃种植园
福建福州实践团参访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行走基层刷新固有认知
“原来政策不是制定好后就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被实践检验、不断地优化。”行走宜宾,李卓伊发现,面对同样的国家土地政策,不同村落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落实。而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会被提炼凝结成意见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参考。这种从政策到实践再到政策的循环模式,刷新了她的认知。
“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中国基层的情况有着惯常的理解,而他们的进步恰恰体现在对这种惯常理解的反思上。”在北大政管学院助理教授、宜宾实践团指导教师罗祎楠看来,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现实世界与固有认知的不同,产生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现实的不竭动力,“以思为正”,正是思政实践课程的价值所在。
为了引导学生刷新认知、发现不同,今年暑期,北大政管学院集合全体大一学生,组成了5个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实践团队,分赴内蒙古和林格尔、四川宜宾、广东肇庆、河北滦平和福建福州开展思政实践。学生们深入乡村、企业参观调研,对基层管理者进行访谈,并就调研、访谈中出现的新名词、新疑问查阅资料,在“行动”和“认识”的辩证互动里,收获了许多理论课堂无法给予的经验。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是学院主责建设的一级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它们所研究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关联度非常高。本科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急需一次亲身体验现实政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北大政管学院党委书记李海燕表示,“目前,5个实践团已整理了50余万字的田野调查资料集。我们希望这一次笃行,能让抽象的‘基层’‘治理’等概念,在学生心中有形状、有温度。”
教师引领避免走马观花
如何避免思政实践课程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上,北大政管学院特别注重发挥教师的全程引领作用。
实践团出发前一个月,学院副院长严洁邀请了北大元培学院、社会学系的相关教师,与政管学院教师一道讨论如何开展好行前培训。教师们为大一学生开设多场讲座,普及田野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带着教师们发放的“工具包”,实践团满怀信心地出发,但真正到了基层,学生们还是被扑面而来的碎片化信息绕得晕头转向。这时候,随队指导教师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罗祎楠主张用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现实。调研伊始,他鼓励学生们发扬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尽己所能记录一切话语、文字和图片,扩充感性认识。在每晚如约而至的调研述评会上,面对白天收集到的资料,他带领学生们抽丝剥茧,挖掘庞杂信息背后的本质,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凝练理性认识。
例如,围绕土地再流转问题对村干部进行访谈时,学生很容易把访谈视为个人之间的交流。罗祎楠则会不断追问:为什么不同的村干部会对土地再流转过程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纯粹是个人感受吗,是坐在屋子里单纯的情感表达吗?“我希望学生能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待个人对社会的感受,看到中国正在发生的改革实践对每个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课堂上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脉络开始与每天的所见所闻交织起来,学生们慢慢理解了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并从单纯记录答案转向积极提出问题。
“我们之前对‘思政’二字有刻板印象,觉得‘思政’就是思政课。”李卓伊说。而当真正走进基层,聆听当地发展变化的故事,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触动,实践团成员发现,原来“思政”很大——坚定“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理想是“思政”,在实践中重新理解理论、建立对社会的判断是“思政”,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分析社会现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思政”。
鼓励实践培养栋梁之材
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英皇娱乐鼓励各院系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思政实践基地,并定期对基地情况开展综合考核。在此背景下,2019年以来,北大政管学院先后创建了18个思政实践基地,把思政实践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连续4年组织本科生前往基地开展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
学院将思政实践基地与校友、院友工作相结合,组织学生与已在当地工作的师兄师姐沟通座谈,以师兄师姐的一线工作经历,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学院还与四川宜宾等实践基地建立起岗位实习机制,不少学生参与思政实践课程后,第二年又回到当地,以实习生身份进行岗位见习。
此外,学院建立健全本科生“学术+实践”双导师制度,创新设立“八七政治学奖学金·社会实践奖”等实践配套奖学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近年来,学院累计组织540余人次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课题调研,在实践中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
“下一步,学院将从本科教学大纲着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推进融合暑期思政实践与日常社会实践的课程思政模式,培养一批懂‘善治’理论、有家国情怀、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现实社会的栋梁之材。”北大政管学院院长燕继荣说。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