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娱乐

图片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国家理论的重新审视”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11月23日上午,由英皇娱乐国家治理研究院、英皇娱乐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国家治理论坛“国家理论的重新审视”国际研讨会在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341会议室召开。此次论坛共设置国家理论、历史与国家、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国家能力、国家建构等多个分议题。来自美国、英国与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的三十多位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由英皇娱乐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长东副教授主持。
 

  上午9时,英皇娱乐国家治理研究院长、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致论坛开幕辞。王浦劬教授首先指出国家理论对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介绍了研究院正在进行的国家理论研究的情况和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并对出席论坛的学者表示诚挚欢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1. 王浦劬教授致辞

王浦劬教授致辞

 

  美国俄勒冈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Tuong Vu教授以“The Imperial Origins of Modern States in East Asia”为题带来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帝国和帝国主义对现代国家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东亚诸国为例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诠释。Vu教授反驳了民族主义用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传统认知,提出应对这两种政治形式之间互动和转化的关系给予更充分的关注。

  

  

 

      英皇娱乐国家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英皇娱乐博雅特聘教授徐湘林随后做了题为“中国政府治理体制中的官僚制与政治动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政府体系内部层级制的管理体制和执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社会政治动员体系之间的关系模式是探究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重要视角。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政府治理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政治动员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重新兴起。从根本上,如何处理好政治动员与官僚科层制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有利于实现我国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主旨演讲后,两位教授同在场学者和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随后,论坛分为八个专题进行,与会学者开展了多视角、深层次的研讨。
 

  

 

       围绕“国家理论”主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常士訚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时空压缩背景下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建构问题”的报告。常教授就时空压缩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并创造性地指出了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有四种生存样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的主要问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储建国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塑造‘人民共和国’——一种政治有机体的理解”的报告。储教授试图以“政治有机体”这一概念来整合中国政治研究,并试图以这一概念来解释人民共和国的“塑造”的体制机制。通过这一视角,学界可以更好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稳定的政治统一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协调政治权力与社会之间及其内部的关系,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活力的过程。来自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的Roberto Foa博士作了题为“The erosion of state capacity in developing democracies”的报告,旨在揭示发生在部分发展中的民主国家的国家能力弱化与民粹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许多发展中的民主国家的威权民粹主义领导人的合法性来自于对公共秩序和国家权威的恢复。在这一视角下要理解这些威权主义领导人对选民的吸引力,必须要对发展中的民主国家的国家能力侵蚀弱化及由此带来的对恢复政治秩序的需求给予充分关注。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副教授做了本场的最后一场报告:“Fiscal Decentralization, Bureau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张长东副教授首先指出现代中国面临两大转型,分别为市场转型和税收国家转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国家如何被限制掠夺市场,而国家和市场又如何被同时重建?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面临着四个重要挑战,分别为服从问题(compliance problem)、合作问题(cooperation problem)、权力分享问题(power-sharing problem)和代理人约束问题(agent-discipline problem)。实际上,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为地方政府约束政府机构的掠夺性行为和过度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取决于地区主要行业的资产流动性。由此,资产流动性和机构官僚化共同驱动着市场经济的演化,这一过程被成为官僚化的税收机制(the taxation mechanisms of bureaucratization)。为充分理解这一过程,他从历史维度和跨区域维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验证和阐释。
 

  江苏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那传林副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那老师指出:常士訚教授的报告选题独到,理论视野宏大,建议对全球化这一历史背景有更为清晰的解释。储建国教授的论文主题让人耳目一新,从生态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概念,是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Roberto Foa博士的研究更具有世界视野和理论创新,但可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案例分析。张长东副教授的研究从财政角度来梳理中国的治理变迁进程,充分融合了一些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深度。

 

 

  围绕“历史与国家”主题,吉林大学薛洁教授从现代主权国家产生的三种路径讲起,系统性地梳理和探讨了构建起国家认同的符号系统在现代社会的四个方面的功能转向。中国人民大学的邵良通过方法论上将理性选择理论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的尝试,对中华帝国的大一统的趋势做出了新的解读。海南大学的李英华教授以西汉前七十年的发展问题为背景,以“更化”、“改制”和“善治”为关键词梳理了董仲舒的对西汉发展历史的反思,探究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和经验层面的意义。湖南大学的吴攀老师探讨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如何突破“天下”秩序而确立起合法性地位,以及这种突破性转变在“群己关系”中的影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张海清副教授评议,指出薛洁教授的研究结构清晰,但是对符号系统的研究是否在经验实施层面可能存在难以把握的问题;邵良研究员关于大一统的研究颇具有历史意义,其综合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人类学的方法论的尝试十分具有创新价值;李英华教授选取董子思想去探讨西汉时期的国家治理理论的变革,从而以史为鉴,为现代的国家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吴攀讲师从历史人物思想史的角度看问题,选题和研究角度新颖,讨论“群”的意涵从古至今的转变,体现中国的国家关怀。
 

  围绕“比较视野下的国家”主题,江苏师范大学那传林副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俄罗斯现任领导人普京推行的新国家主义的治理模式及其与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治理模式的历史关系,从国家认同、有效的国家和国家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国家主义的内涵。张振洋讲师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越共革新开放后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超前民主化”何以成为可能及其动因,指出了政治精英和历史遗产对于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其局限。张海清教授从中日比较文明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近现代中日民族国家起源、流变及其建构的历程。张教授选取了比较文明的分析框架,为中日近代国家建构历程差异性做出了解释。马鹏恒研究员集中于从国家能力构建分析印度现代化失败的原因,在分析印度莫迪党人“再现代”的努力——国家能力构建中,则从意识形态、中央权威和社会动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的韩恩泽副教授评议并总结到,四位老师的报告从比较视野探讨了多国政治体系、国家构建和国家能力建设的多元化历程,具有创新性。但是在实证研究、国别研究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重复性以及比较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考虑和研究。

 

 

  围绕“国家与社会”主题。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军亚教授提出了“结构性的行为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到案例分析中,对于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下认识国家与农民关系表现出很强的解释力。浙江财经大学的赵琼教授提出了中国语境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分析框架,从组织结构形态、权力关系、系统性协调、运行逻辑四个维度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结构性互构关系的实现机制。大连海事大学的王勇教授试图用法学理论为国家治理的理论进行学理阐释与理论支持,总结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向法治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待解决问题,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层面对乡镇行政权力与基层政府的结构与功能的多元化提出了一些展望和思考。苏州大学的刘向东老师以东部沿海F市L镇网格化治理为案例,在国家治理转型视阈下分析基层网格化管理中的国家自主性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清华大学发孟天广副教授进行评议时总结道,四位老师的发言内容非常默契地体现出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指出必须要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学科视角结合起来理解国家治理的内涵,但是同时需要注意案例代表性问题以及相关定义等方面的具体内涵阐释。

 

 

      围绕“国家能力”主题,内蒙古大学的杨腾原副教授在“私-公-共”三种“域”中刻画了三重运动,试图将三重运动和国家治理的“实情”相连接,认为国家治理是“国家的‘想象’”“政府的行动”和“社会的理解”的综合体。华中师范大学的刘金海教授在反思国内已有国家能力研究路径及缺陷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和追索国家自主性的前因后果,以国家三大属性为依据,把国家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五大能力,并认为现代中国正实现“积极国家”观跨越性发展。南京大学的王海洲教授结合政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概念,提出国家象征能力的双重结构——横贯性结构和单发性结构,提出了国家象征能力建设的现代化要径。清华大学的孟天广副教授探讨了党建和国家建设之间的关联,识别了六个党建影响国家建设的理论机制。吉林大学的薛洁教授则分别从选题、具体报告内容等方面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

 

 

      围绕“国家形成:国际与国内的动力学”主题,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Bridget L. Coggins副教授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了国内的无政府状态,指出了传统中对于失败国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国内无政府状态对于国际安全存在非传统意义上的威胁。香港大学的韩恩泽副教授也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国家构建问题,其认为边疆地区的国家构架需要考虑与毗邻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权力对比和外交关系,并基于此理论框架分析了云南地区与东南亚邻国的国家构建中的相互影响。英皇娱乐经济学院的老师郝煜基于清末科举制度废除这一事件,利用DID的方法,指出中国的土豪劣绅形成是科举制度的意外后果:科举制度的废除了破坏了乡村精英的向上流动预期,进而造成了这一群体的转向欺压百姓,为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剑桥大学的Roberto Stefan Foa老师担任评议人,其认为总体而言,三位报告人的研究完成度非常高、比较有说服力,接着其从概念测量的维度、理论对话的角度、辅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对于上述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

 

 

  围绕“官僚政治研究”主题,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罗祎楠老师构建了不同于从行动者角度来研究中国精英政治的理论,其基于对庐山会议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表演和想象如何在三个侧面进行精英整合。浙江大学的高翔副教授通过对中国的数字政府案例研究,认为数字政府在推动公民社会发展之外,有助于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形成和发展。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马啸老师以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为案例,指出了碎片化官僚体系能够解决中国权力分享的困境。俄勒冈大学的Tuong Vu教授担任评议人,其高度评价了研究者的报告,并从经验材料的可靠性、理论的可推广性、技术的意外后果等角度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点评。

 

 

      围绕“国家建构”主题,复旦大学的贺东航教授认为解读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需要富有时空素养,应当从多重交织的关系中对中国政治进行本土化的解读,应当从国家与政党、市场、社会等交织的层面进行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的吕进鹏研究员通过分析边疆制度的特质与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历时过程,在实地研究和文献整合的基础上给出了对于边疆地区基础性制度的探讨,同时阐发了边陲地区族群认同、族际整合等问题,引人深思。西南交通大学的王思琦副教授提出了“反官僚制”的理论,返回韦伯的概念,从三种权威(家产官僚制、理性官僚制、卡里斯玛权威)的冲突互动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中山大学的李泉老师通过改进诠释方法,提出一组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多层次诠释学框架。探讨了在当代中国特定政治背景下治理思想的处境化表达形式,进而在比较视野下分析出治理话语作为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想核心的独特作用。南昌航空大学的刘圣中教授将国家自主性过程分为五个主要环节,通过对这五个环节进行类型学的整合,将现代国家分为了资本国家、军警国家、保姆国家和公民国家,给出了历史和利弊分析,体现了历史的视角和现代的反思。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海洲教授担当评议人,认为几位发言者的文章富有大视野,视角独特。接着从相关概念的辨析、研究重点的转换以及研究内容的细化等当面提出了修改建议。
 

  最后,本次论坛闭幕式在廖凯原楼341会议室举行,张长东副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报告质量很高,讨论有深度,激发了我们对于国家理论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同时,他对于海内外的学者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达了感谢,并对会务人员以及相关学术期刊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最后,他指出国家治理研究院未来会举办一系列国家理论研究的学术活动,欢迎各位日后多来进行交流切磋。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