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娱乐

图片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傅军2010毕业致辞--“关于毕业、毕业袍、母校”

    今天我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共享毕业的欢乐。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谈谈我对毕业、毕业袍、母校等相关词汇或概念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正式的演讲,我事先也没有写演讲稿,我更想做的是与在座的各位有某种互动,以问答的形式来谈谈大学毕业的意义。的确,与大学毕业相关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会提出或问及的。 

    大学毕业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多一点国际视野,会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启迪。在此我想借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gwig Wittgenstein)的智慧。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在语言中我们可以寻找哲学的本质。顺着他的思路,让我们尝试着来作一道关于“毕业”的习题。 

    在中文的语境中,“毕”意味着结束;“业”指的是做的事。大学毕业意味着大学期间的学习结束了,显然“毕业”更多是对过去成绩或付出的肯定或确认,但是中文词汇的本身并没有涉及未来。毕业的英文翻译是什么?通常有两个词汇,而且时常是互相通用,即graduation和commencement。Graduation的词源是梯级,比如在经济领域中graduated taxation就是指按收入不同的第增收税;政治领域中graduated deterrence是指逐步升级的威慑。以此类推,Graduation(毕业)意味着上了一个台阶。小学毕业常常用graduation这个字,中学毕业也用graduation这个字,的确在中小学阶段的毕业仪式都意味着我们在知识的台阶上一个一个地往上迈。知识的台阶隐喻着什么?是继承性的进步,是超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深、更远,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求知理念。但是,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大学毕业英语用的往往是commencement这个字,很直观,意思是“开始”。因此在英文语境中,大学毕业意味着不仅是又上了一个知识的台阶,它更是意味着,你们将走出“象牙塔”,开始现实的生活。 

    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在这个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我在祝福你们的同时也要提醒你们,现实生活不总是美丽的,时常是丑陋的。大学毕业意味着,有了知识储备,有了独立人格,你们应在认知的更高台阶上开始新的生活,既智慧又勇敢地面对并改良不完美的现实。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应该是学识博雅,道德高尚,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敢言,承载文明之精华,既是清流,也是栋梁。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在功利主义弥漫的今天,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坚持主张本科实行去功利化的、学识和人格平衡的“博雅”或叫“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今天在毕业典礼上你们都穿上了毕业袍。穿毕业袍意味着什么?让我们环顾一下世界,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大体上世界上有三种人是穿袍子的。一种是牧师(priests)。牧师穿着袍子意味这什么?他的心中只有上帝,  没有世俗的权威。另一种是法治国家的法官(judges)。法官穿着袍子意味什么?他心中只有法律,没有世俗行政的权威(其实把judges翻成法官是不恰当的,因为中文法官的官字具有行政的色彩,而judges不是行政的官员,而是审判或叫裁判者)。还有一种是你们,年轻的学者(scholars)。你们穿着袍子意味着什么?学者在探寻真理的时候,心中只有真理而不是世俗的权威,不然伽利略就不会出现。今天你们在一个新的知识台阶上毕业了,有了独立的人格、具备了独立思辨的能力。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真理不是给定的,追寻真理是要付出努力的,有时甚至是要付出生命的。穿毕业袍的答案是什么?可见,穿上毕业袍子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担当,是几乎是近于圣神的荣誉和担当。 

    母校的翻译是Alma mater。这是个拉丁文,翻成英文是nourishing (alma) mother (mater),词义是“滋养”我们的“母亲”。由此看来,在现代社会受过正式教育的人至少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们的生身母亲,另一个是以知识滋养我们的母亲,即母校。对于母亲,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孝。但是说实话,相对与对生身母亲的孝,目前中国学生对母校的孝似乎远不如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这部分地可以从世界一流大学全球性的、强大的校友网络中可以看出。心怀感恩之情,如何回馈母校?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近来我担任北京哈佛大学校友会会长,对中外大学在这方面的差距深有感触。长话短说,作为毕业生,你们将永远是母亲的延伸,在你们离开母亲各奔东西后,就像那首流行歌所唱得一样,希望你们能“常回家看看”,关心母校的健康和发展。 

    北大作为你们的母校,与别的母校相比,它的特点和理念是什么?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每当我念到这些语言,我不由地要问,这是鲁迅先生对北大“应然”(normative)的激励?还是对北大“实然”(empirical)的陈述?但无论如何,无疑的是,鲁迅先生的话语是具有极强的时代气息的。那就是,当时的中国很落后,急需追赶先进的国家;相应的,北大的作用是(was),或者说应该是(should be),“改革的运动的先锋”。 

    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正在迅速崛起,作为“应然”的语言,我们不妨继承并同时超越鲁迅先生的话语 ---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字应体现在为全人类不断地拓展知识的新的边疆。University(大学)的词源就是宇宙(universe)。为全人类拓展知识的新的边疆,而不是仅仅是在人类知识的边疆内功利性地重复现存的知识,这是一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区别所在,因为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地是全人类文明火种的接力棒。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新知识是通往真理的新阶梯,而真理是永恒的。因此,在那里任教不仅仅是一种现行世俗的职业(a profession)而更是一种超越现行世俗的天职(a calling)。在那里当校长不应有行政级别,但是同时又是高于任何世俗官员的。与此相比,世俗的、行政化的学府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伯克(Derek Bok)所说:“从长远来看,能给我们的文明留下最永久印记的,毕竟不是总统和将军,也不是为他们出谋划策的专家,而是社会的批评家,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中的大国,而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来承担此种正真大学的使命理应是义不容辞的!不然,大国感召世界的软实力是无从说起的。体现大国领袖的风范和远见,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应当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作为大国最高学府的北大,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志趣和胸怀,依旧只看重知识的工具性和狭隘的民族性,而不认为探求知识的本身就是目的,那么我们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应的,已故钱学森先生的困惑,“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创新的人才”也将永远是一个不解的迷。我说这些,是鞭策我们自己作为教育者,也是希望师生之间互相勉励。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 

    与你们的母校相关,“北大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读到的话语。感动之余,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这个精神家园到底是什么?说到这里,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Friedrich Hegel)对精神的相关论述也许对我们有所启示。黑格尔把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主体精神、客体精神和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的存在,而宇宙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主体精神与客体精神不停地碰撞和交融是通向绝对精神的道路。相对于主体的人,客体精神指的是社会规范、法律等等非物质(non-physical)的因素,因为非物质,所有称为精神(spirits)。但是客体精神的源泉又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是主体精神的客体化。以他的逻辑不难得出,如果追溯源头,例如我们所说的儒家文化(客体精神)就是孔子思想(主体精神)的客体化,它反过来又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主体思想、价值、判断和行为。说到此,让我挑战你们一下,你们能超越孔子吗?环抱我们的客体精神还有创新的空间吗?难道历史结束了? 

    由此,当我们说北大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时候,我们不妨提醒并问一下自己,是彰显“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主体精神,重塑社会风气,还是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媚俗于当下物欲横流的客体精神?作为知识精英,这是你们一辈子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北大人,这是你们必须要有的担当。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时时刻刻伴随着这种思考和担当。思考需要智慧,担当需要勇气。 

    最后,我想借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著名的、也是最简短的演讲中用的话来结束我的讲话。据说1948年牛津大学邀请丘吉尔为毕业生作主题为“成功的秘诀”的演讲。当时会场人山人海,丘吉尔用手势止住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他用坚毅的目光环顾听众,然后说出了成功的秘密。说完他走下讲台,会场愕然,沉默片刻,然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丘吉尔的那次演讲简洁而永恒,仅仅用了5个字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永远、永远、永远不放弃)。 

    我们共勉,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