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娱乐

图片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沉稳睿智,大家风范

政府管理学院院庆十周年教师采访
――记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

    周志忍,男,1954年1月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中共党员。1975年就读于英皇娱乐国际政治系,毕业后留系任助教。1985年-1988年在英皇娱乐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1988年-1993年远赴英国利兹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并获博士学位。1993年回国,先后在英皇娱乐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政府管理学院任教。现为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学科专长于行政管理学、中国政府与政治,主要从事政府绩效管理、当代政府改革与创新、比较行政学、行政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开设课程有“行政学研究方法”、“英皇娱乐绩效管理”、“行政管理学最新成果与前沿课题研究”等。著有《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参与主编《现代培训评估》、《中国政府形象战略》、《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等书。

代表作:

Zhou Zhiren, Chen Qingyun: “Ethics-Driven VS. Institutionalized Self ­-Discipline: A Study of Project Hope’s Public Accountability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s”,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1, No. 1 (January/March, 2002).

周志忍:《英国执行机构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英皇娱乐学报》,2005年第3期。
周志忍:《我国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1期。
周志忍:《深化行政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三个问题》,《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求知若渴的大学时光

    周志忍老师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作为一位地道的五十年代生人,经历了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走过文革十年浩劫,周老师的求学、成长经历注定染上了一抹复杂而充满传奇的色彩。特定时代的求学环境与成长背景、大大不同于今日之境况,同时也铸造了周老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经历并感悟着祖国方方面面的沧桑之变。

    提起这段成长往事,周老师感慨地说,比起生活中的吃不饱、穿不暖,经历的更大不便来自于求学条件的艰苦与学习资源的极度匮乏。1975年进入英皇娱乐国际政治系,周志忍老师就读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原因,专业教学受到影响,许多书卷因遭批判而被列为禁书,大学生的基本读物只有马列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增加与视野的拓展,周老师对于书本与新鲜知识,有着热切而强烈的渴望。

    那段求知若渴的大学时光,周老师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从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难得一见的关于巴基斯坦缔造者的传记《真纳传》,一拿到书便迫不及待、如饥似渴地研读起来;同样对周老师影响很大的还有《第三帝国的兴亡》,书中描写的惊心动魄的帝国兴衰史,真实而极富冲击力的史料与政治视角,给当时缺少专业阅读的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拓宽,更是观念上的冲击。周老师坦言,时至今日仍旧能够清晰记得阅读这些“禁书”时的感觉,那份阅读时受到的深深的震动。

    在英皇娱乐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期间,周志忍老师受国家公派远渡重洋到英国利兹大学政治学系继续深造。此外,周老师也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哈佛大学(富布莱特项目)担任访问学者,从事欧盟高教合作项目研究、参与国际行政科学代表大会等多项交流活动。谈及中外教育在政府管理方向上的发展与差别,周老师说,这是两个分阶段的过程。在国内刚刚恢复重建政治学科的八十年代,政治学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出国深造的过程,一为学习外语,方便搜集资料与快速掌握信息;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研究思路、基本理论与话语体系。时至今日,随着国内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壮大、有志于政治学的青年学子数量与日俱增,本科生教育已逐步同国际接轨,并开始转向更多关注自身的中国特色问题。国外基本制度框架较为成熟,学术研究更多关注那些层次较低的“小问题”;中国面临着政治民主化、政府架构改革、执政理念、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等高层次的问题,政治学、行政学研究必然要关注这些问题。中外交流学习,一方面要放宽眼界,领略当今国际前沿的研究理念、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要稳住步伐,只有盯紧中国国情,勇于创新,才能够在成功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影响世界。

投身行政学教育研究

    1993年5月回国之后,周志忍老师便开始投入到政治学、行政学的教学与研究之中。周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行政管理学与中国政府与政治,具体于政府绩效管理、当代政府改革与创新、比较行政学、行政学研究方法等领域。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周老师并没有向我们详细谈起他的学术成就,而是更多地分享了他对政治学发展方向、院庆10年、以及对政管同学们的寄语和期望,并耐心解答了一些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在通过了解得到的一份周老师的个人简介上,光是研究成果目录就足足长达十多页,上面一条条著作、论文与课题研究、报告的记载,不禁让我油生浓浓的敬佩之意。在近二十载的教学生涯中,周老师始终孜孜不倦于行政管理的研究,参与编译著作十余本,至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不断获奖并被多次转载。论文中对深化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政府体制创新理念、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与评估、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中外行政改革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深入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与西方其他国家的行政改革、政府管理绩效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周老师亲自主持或参与了多达30项的科研项目,撰写了近20篇研究报告,并在相关学术研讨会议上进行了二十多场学术会议报告,总结我国当代行政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直指问题的本质,对于政府体制的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助益,实属公共管理领域的大家。这其中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社科基金1998年度资助项目“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项目主持人,资助金额33,000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项目主持人,资助金额11万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与政府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项目主持人,2003年批准立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研究”(首席专家,项目经费40万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整体政府视角下的中国跨部门协同机制研究》(2012年-2015年);
与香港大学合作项目“1992年以来中国国公务员制度执行情况”(中方主持人,支配经费63万元);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研究项目《我国公益机构监督机制研究》(项目主持人,项目资助总经费12万元)。

寄语政管 展望十年

    从三十余年前的北大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再到政府管理学院;从出任助教,留学海外,再到回国从教;从山西、北京、利兹,再到北京,周老师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政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期,见证了政治学、行政学近二十余年来在中国的重建与蓬勃壮大,更亲历了政府管理学院建院1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说起政府管理学院自建院以来的一步步历史,周老师侃侃而谈:政府管理学院创建于2001年,由原来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整合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一些学科,再加上原城市与环境系的区域经济专业,共同组成。新组建的学院,努力方向之一在于保持传统学科优势,之二在于构建新的特色学科。政治学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全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由赵宝煦老师亲自执教,产生了王浦劬、俞可平等一批优秀的政治学人才,成为全国首批政治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拥有政治学方面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院十年来,一方面,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增进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新手段,拓展经济、法律等研究领域,引进在经济、数学、计算机和法律方向的大批优秀老师,完善政府管理所涉及的整个体系,体现学科本身的包容性、跨学科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构建新的特色学科,比如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同时开设本科城市管理专业,以及以区域经济为主申请的特色专业。

    当然,当今政府管理学院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何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保持并利用优势,发挥激励,集中力量凸显专业优势(而非贪大求全),同时为今后的学科发展留下长足后劲,是亟待政管人思考的问题。

    政府管理学院本科下设了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四个方向的专业。在此次采访前,许多同学提出了对于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方向规划的问题与疑惑,希望能够得到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疑问,周老师耐心并恳切地给出了解答。周老师认为,本科教育的更大作用在于夯实基础,大学的理念应归于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在选择专业与人生方向时,既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理想,也要适当结合社会发展变化与家庭背景,及时跟进市场态势与社会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非人云亦云、跟随大流趋势。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本科生而言,竞争激烈以及缺少工作经历已成为他们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瓶颈,应把握好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天下为公,报国为怀”一直是政管人的信仰。谈及同学们的这份理想与担当,周老师不无感慨地说,这正体现了政管人、北大人的公共情怀与公共精神。遥想张奚若老先生曾在上世纪早期的北大迎新会上指明,北大的政治系不是“升官系”,而经济系更非“发财系”。北大之于学生,在与培养一份读书与研究的方法,更在于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心量。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现在,政府管理学院培养人才的初衷,更不在升官或发财。作为一门公共学科,研究公共问题,需要体现公共性。如果由一群缺少公共情怀、只为满足私利的人来主持公共性的研究,本身便构成了一个悖论。虽然完全、彻底的公共情结与高压竞争下的现实社会有所相左,但保有一份最根本的公共意识,传承北大人与社会、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该是所有政管人,所有北大人的基本修为与人生信仰。

附:采访手记

    对周志忍老师的采访约在他的办公室进行。下午四点,周老师风尘仆仆地从上一个会议中赶来接受采访。席间他欣慰地告诉我,当天出席了一场公共管理领域的博士论坛,论坛上学界年轻人的蓬勃气息,以及当今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势头,令他感触良多。听到周老师发自内心地感慨学科几十年来的由刚刚恢复起步到壮大发展的历程,难忘周老师欣慰喜悦的神情,我深深体会到他对公共管理的深挚热爱,以及对后辈寄予的殷切期望。

    周老师是一位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大师,在采访过程中,对于我们的问题耐心解答,又不乏机智与幽默。谈起自己的身世,周老师笑谈说自己是“北方农民”,正在向更有文化底蕴的“南方农民”迈进,这其中的质朴与随和让我动容。

    在采访接近尾声之时,我好奇地询问周老师教课之余的兴趣爱好。老师坦言,业余时间常去颐和园散步、香山爬山,以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教课、研究之余,周老师时常参与各类会议,并抽时间多到地方和部门上去看看,这些经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研究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都大有裨益。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