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娱乐

图片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春风化雨,高山景行

政府管理学院建院十周年系列活动
―记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海庭

    关海庭,男,1954年10月23日生,吉林梅河口市人,满族,中共党员。1984年获英皇娱乐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英皇娱乐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皇娱乐副教务长。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政治发展和中俄转型体制的比较研究。代表作有《大国转型发展之路――中俄(苏)国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1996),《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2002),《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研究》(2003)。

谈笑平易,烟雨任平生

    关海庭老师是一位让学生们觉得亲切的老师。上课时,他充满激情,循循善诱,令学生欲罢不能;下课了,他为学生解答疑难,细致入微,深入浅出。虽然身为北大的资深教授,关老师却一直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学生都亲切称他为“关爷爷”。关老师谈起关怀晚辈的传统是继承自自己的老师,在他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他的老师们对学生非常好,逢年过节,还到宿舍和学生畅谈同乐。关老师觉得,这样的好传统一定要发扬下去。身为老师,家长和学校把学生交给你,是一种难得的信任,你就要完满地完成任务,这不仅是给家长和校方,也是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谈起兴趣爱好,关老师告诉我们他很喜欢游泳。关老师身体不是很好,虽然平时工作也很忙,但每周总会抽出时间去游几次泳。谈及此,我不禁想起“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关老师也很喜欢音乐,他笑着说他最喜欢他们那个时期的红歌,还有朗朗上口的民谣。

    关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政治发展和中俄体制转型比较。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关老师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因为兴趣,更多的则是一种际遇。关老师大学是在东北上的,学习了俄语,他就想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也就开始关注俄国问题。他在做青年教师时,一次上课举了俄国例子,在学生中反响很好,而当时别人举欧美例子比较多,这就增加了他的信心。加之当时俄国和我国的政治发展更为相似,可借鉴的经验教训更多,更坚定他的决心。所以在1995年开始读在职博士时,就把中俄体制转型比较作为主攻方向。关老师在此补充,现在的人更强调从兴趣出发的选择性,但很多时候兴趣和客观条件、国家发展需求不相符,这就要求学生处理好这些关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必要过于强调兴趣。他当时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俄国问题,但学的是俄语,在之后的研究中关老师尽量寻找增加自己兴趣的东西,后来发现也的确如此。而后到俄国进修,艰苦的条件磨砺了他,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兴趣,也是他认识到求学中吃苦的必要性。

    反观关老师一生,从青年学者到学界翘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他依然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的路,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并抓住了人生中的机遇。风风雨雨,一蓑任之,成功从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孜孜润物,点滴如孔丘

    关老师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好老师,听他讲课,真是如沐春风。关老师不求更多,只求老师行“传道受业解惑”之职,学生有“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之见。

    关老师非常注重学生乃至学者的历史素养,他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是我院欠缺的地方。我院对政治学理论、管理学都很注重,但对历史要求较低,很多研究政治学的学者举史实很随意,有时和历史不相符,我们院的学生更需要历史思维的训练。其次,从学科本身来说,社会及人文学科里历史学的方法是很成熟的。政治学有很多好的方法,但借鉴历史学的方法更能如鱼得水,比如论述中国政治改革,必然涉及到中国历史传统及前人进行了哪些改革。研究当代的问题很复杂,必须有历史感。此外,中国历史延续至今,历史资源很丰富,受历史影响深远。政治学很多时候想改变很多东西,现实感很强,而现实的很多问题要解决需要对历史的梳理,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能为政治学提供很多支持。也由此关老师本人比较赞同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如诺斯,他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路径依赖”,即从人们的传统习惯中,从历史中发现进行制度设计、方案选择、切入点的入手等。

    有同学提出,有时学一门课可能会毁了你对这门课的兴趣和感觉。对于这个观点关老师也是认同的。他觉得这就很好地说明了选择一定要慎重。学生如果能多经历一些,多思考一些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现在学生还是经历的少,所以关老师作为教务长也尽力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可以把握好自己的课堂,多带给同学们一些知识和一些兴趣。

    关老师为本科生开的一门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可以很好地反映他自己是如何践行这一点的。他希望通过这门课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情况,学会自己思考,学会看书。为了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关老师上课十分注重个性,常常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述,而简单提及其他的旁支观点。上课念讲稿在他看来对学生并不好,关老师认为讲课就应该发散引发思考。我们有教材和大纲,没必要按照讲稿一点点讲。比如上课时说到政治文化,学生只要把这个问题弄清就行了,然后通过看书深入理解阿尔蒙德为什么提出政治文化概念。关老师照顾到学生恰是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关键时期,思维不够开阔,所以既为学生提供了讲稿,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看书,慢慢进入大学学习思维。
就本科生是否可以创新的问题,关老师说:“从高中所受教育来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强调综合,答一道题尽可能从多方面论述,其实你只要从一个方面就可以,一个方面讲精讲透就行了,全面反而扼杀创新。很多人的创新都是在二十多岁,我和李政道先生聊过,他29岁获诺贝尔奖。但必须通过阅读经典来开拓视野,培养思维,最终也才能够创新,即就是格物才能致知。”

    关老师也一直觉得在大学形成的习惯对一个人至关重要,他讲起自己16岁就当工人,工厂对时间要求很严格,有一次去晚了,师傅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使得他时间观念大大增强。后来他到吉林省冶金工业厅工作,这里对时间要求也很严格。在英皇娱乐读博士时,导师也如此,最终就使他养成这样的习惯:每次上课提前10分钟去。关老师很反感急匆匆走进教室立马开始上课的老师,他觉得一个人做事一定要认真,给人的感觉才能很严谨,别人才会信任你。他一直认为北大迟到的习惯特别不好,他多次想改变北大学生的迟到现象,然而有学生反映说,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改变很难。关老师说:“不管怎样,在大学一定要养成好习惯。起码早去几分钟和学生聊一聊,就像演员化妆,早点进入状态。”

    关老师提起几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生。有一次,学生上课迟到被关老师批评,他就在网上发帖“这样的教务部长要把北大引到哪里去”,主张上课迟到没有什么关系,不必小题大作。这件事既让关老师赞叹北大学子自由直言的个性,同时也觉得改变北大自由散漫的习惯还是任重而道远。关老师带过一个很聪明的本科生,有大的志向,后来这个学生又跟他读党史专业。关老师当时劝说你可能更加适合读行政管理,但是这个学生还是坚持读党史,后来在大学当老师,还被评为十佳教师了。通过这件事,关老师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把专业界限划得太清楚,专业间都是相通的。一样都是知识,只要愿意学习总有收获。关老师还带过一个很骄傲的学生,但这个学生很专一,后来前途也不错。关老师说:“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看来这也不一定,这个学生一个最大的优点――专一,压倒了他的缺点。”

    关海庭老师为大一的新生开了一门必修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他说对学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读书。关老师回忆起来,以前的学生不见得比我们聪明,但他们有一点很好――乐意读书。那时干扰少,学生空余时间多,而现在学生课余时间被占用过多。关老师不赞同现在学生不读书的习惯,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老师传授的内容,也无法思考。关老师告诫我们不要总是考虑自己要读什么书,读书是很随意很享受的过程,不要太功利;从书中发现书,读一本书,书中会有很多引证,这些引证的来源可能又是一本好书;老师会提供很多好书,但我们不见得感兴趣,所以还是可以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以前的学生愿意读书,即使不见得理解,也愿意拿着一些高深晦涩的书啃,这样读来并不见得有多么深刻的思考,但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大学能真正读懂十几本书已经很不容易了,关老师以前读的萨托利的《民主新论》和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经典著作,至今依然对他影响颇大。有的书可以不求甚解,翻翻就行,有的书要仔细读。一般来说,读书分三种。一种精读,反复读,一种看看前言后记,把握主要内容,一种翻翻就行了。我们现在读书方面与那些老先生差得很远。

无意苛求,希冀在心头

    关海庭老师是北大的副教务长,是政府管理学院的老师,他承担着这些身份下的责任,对北大和政管都怀着殷切的期望。

    作为北大副教务长,关老师非常希望老师的教学方式充满个性。

    我也面临很大压力,我们很多老师教学很规范,对个性化的东西接受不了。规范是基础和前提,但大学老师一定要有个性,有批判性思维,大学老师如果没有批判精神,那国家发展将会遇到瓶颈。个性本来就是一种批判,不能赞同一切。关老师说:“我们不是机关,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批判精神和规范教学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有批判思维,以天下为己任,老师的学术观点有时其实不重要,传授给学生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关老师对政府管理学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认为我们学院有独特的优势。政府管理学院主要包括两大类,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这是我们的优势。外界不懂我们的课程,所以可能会有一些误解也未尝不可。但我们自己要认清自己,要教授知识含量高的课程,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些知识含量低或重复的课程,要果断合并。课程安排得很满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大学毕竟是一个以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地方,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书。

    我们院的学生,学生工作一直做得很好,很多院系也羡慕我们。特别是我院学生兼职社会工作的人比较多,这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影响学习,学习是第一位的,我们的目标,还是尽量培养出多一些的学术大师。关老师告诫我们:要常常反思,培养人才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大家都做学生工作就会收不住心,浮躁过多,专心学术就会变得困难。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教育,完善基础课程,让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坐得住冷板凳,成长为专业的人才。

    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就能称其为“专业人才”呢?我们院到底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也涉及到关老师对政府管理学院发展展望问题。关老师自1988年北大建立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2001年建立政府管理学院始终在院内教学,参与了学院的创建筹备,2001年晋升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他认为我们院的发展有这两个问题:

一、学科整合。以国家的政治研究和公共管理为主线整合学科,以区别其他相关的学科,致力于提高我们国家公共管理能力。学科整合不意味着哪个学科更加重要,设置一个学科是有道理的。整合学科使我们院的发展走向更加完善和专业的道路。

二、培养目标。学院主要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方面的优秀学术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优秀国家机关管理人才;自主创业的及在经济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的人才。但这三方面的人才培养是有顺序的,由一到三逐步展开,使目标进一步明确。在关老师看来,光华管理学院以培养企业界精英为目标,我们应该以培养学术和政府管理人才为主,兼顾企业人才。

    我们院的设置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有些相似,但是也有很大不同。国外相关专业不招本科生,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是个很小的学院,更重要培养研究生,一些课程没有相关经验很难理解。我们创立政府管理学院是不能这么做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公务员系统与社会是打通的,这使得中国学生的分流培养很重要:一些立志学术的学生不见得要有很深的实践经验,想从事管理的人却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国家现在也很强调实践经验。关老师提到,现在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把大四时间利用起来,让保研的学生能够再修一些更高水平的专业课,再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专著;想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然而这些工作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做好,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也会尽力为学生们做到最好。

    关海庭老师非常赞同我们的“天下为公,报国为怀”,觉得大学生应当心怀天下,具有普世关怀。他常常教导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祖国的未来将要由我们来书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关老师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也是他传承给我们下一代的宝贵财富。

    心系学生的教师,常常无奈却也快乐;

    心向学术的专家,几遇瓶颈却也充实;

    心怀天下的好人,活得辛劳却也坦荡。

    这是我们爱戴的关海庭老师,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用行动告诉我们:奋斗,是人生的唯一捷径!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