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镝、陈诗薇 | 减缓和适应试点政策的协同作用以增强中国城市的低碳韧性
本文原载于Nature Cities 2025年第9期,原标题为Synergistic action o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pilot policies to enhance low-carbon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摘要: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是中国致力实现于城市减缓和适应目标的城市建设模式。本文以中国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切入点,利用2005-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深入评估双试点政策协同行动对城市低碳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低碳韧性水平,政策效果优于单一试点城市。不同类型双试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高温、低温、强降雨和高受灾风险城市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基础设施更完备的MMHM型城市的政策效果更稳定,而高气候脆弱型的LLLL型城市则呈现政策效果分化。此外,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培养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并且,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和组合性,以及政策目标的多维协同性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建议城市管理者在制定气候政策时,充分考虑减缓与适应措施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减缓;适应;政策协同;极端气候变化
【作者简介】
王镝,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皇娱乐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诗薇,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论文主要观点】
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广泛的威胁,因此,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然而,仅依靠减缓措施难以全面应对气候风险,必须同时提升适应能力,并重视减缓与适应之间的协同效益,以实现可持续的气候治理成效。在这一进程中,城市作为关键行动主体,既因人口与资源高度集中而高度暴露于气候风险之下,也凭借其相对高效的治理结构和较强的政策执行能力,在推进协同治理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先后推行了低碳城市试点(LCCP)与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CRCP)政策。尽管两类试点目标明确且实施范围广泛,但目前仍缺乏对二者协同效应的系统评估。为此,本研究聚焦以下问题:双试点城市是否在降碳与增韧方面优于单一试点城市?哪类双试点城市更具政策有效性?基于“政策工具—政策路径—政策目标”分析框架,双试点城市的气候行动机理是什么?本研究旨在促进中国城市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构建低碳韧性城市。
中国“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协同增效,应对城市气候变化。
在单试点政策分析中,LCCP与CRCP均对城市低碳韧性有显著提升作用,其中LCCP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两者在执行力度与资金支持上的不同:LCCP通常享有更充分的财政保障,多数城市投入300-500万元用于低碳建设,部分城市甚至每年安排高达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而CRCP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有限,实施效果也较弱。进一步考察双试点政策的协同效应,发现其综合效果显著优于任一单一政策。双试点政策凭借更全面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推动了城市低碳韧性水平的提升。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双试点政策还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低碳韧性。这些要素不仅是政策协同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可持续性与韧性城市的核心支撑。
“减缓+适应”试点政策协同效果,存在显著城市异质性。
双试点政策虽然显著提升了城市低碳韧性水平,但不同类型双试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高温、低温、强降雨和高受灾风险城市的效果更显著,基础设施更完备的MMHM城市的政策效果更稳定,而高气候脆弱型的LLLL型城市则呈现分化的政策效果(图1)。MMHM类城市在政策协同方面表现出色且稳定,其低碳韧性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城市坚实的经济基础、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稳定的政策执行力,以及丰富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为低碳与适应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LLLL类城市的低碳韧性水平较低,且实施效果分化。进一步将LLLL类城市中政策协同效果较好和一般的城市细分为两类,即LLLL-1和LLLL-2类城市。其中,大连、朝阳等LLLL-1类城市,在双试点政策执行后,低碳韧性水平显著提升。这表明这些城市能够有效把握政策机遇,实现显著的政策效果,并充分发挥政策协同效应的优势。相反,LLLL-2类城市,如九江和广元,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双试点政策的潜力。因此,在双试点政策实施后,这些城市的低碳韧性水平提升幅度较小,政策协同效应也不如其他双试点城市突出。这说明,尽管双试点政策为城市提供了提升低碳韧性的机会,但城市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并取得成效,还取决于各自的发展基础和能力建设。在推进双试点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能力,为不同类型和基础的城市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所有参与城市都能从政策中获益,并有效地提升其低碳韧性。
图1:不同双试点城市气候韧性的政策影响
“减缓+适应”协同增效,需要政策配套支持。
此外,基于“政策工具—政策路径—政策目标”框架对MMHM与LLLL两类双试点城市的分析表明(图2),双试点政策实施后,两类城市均呈现出政策工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以往依赖监管类工具逐步转向监管、经济与软性工具的均衡使用。MMHM城市更侧重经济和金融类工具,借助市场化机制推动低碳项目并吸引私人资本,提升政策效率;LLLL城市则偏重软性工具,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共识与行为改变。在政策路径上,MMHM城市重点推进交通与通信领域建设,包括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及通信基础设施,以提高交通效率与气候适应能力;LLLL城市则集中于工业与能源领域,推动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生产,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加强能源安全。就政策目标而言,MMHM城市更注重减缓与适应并重,如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城市规划与强化生态服务;LLLL城市则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同时对韧性建设与减缓目标的重视程度也逐步上升。总体来看,双试点政策明显影响了两类城市的政策取向与实施重点。MMHM城市在减缓和适应方面成效显著,而LLLL城市尽管基础较弱,但在政策激励下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图2:两类双试点城市气候减缓和适应政策分析图
以多样性、组合性政策工具,实现减缓适应协同政策目标。
总的来看,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多维度的政策路径以及均衡的减缓和适应政策目标对于有效的气候行动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监管型、经济型和软性工具等多类政策工具,有助于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效率;同时,需在建筑、工业、交通、能源与环境等高排放、高脆弱性领域制定系统且协调的政策组合,构建跨部门的一体化行动框架;此外,城市应在生态保护、韧性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等多重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推动减缓与适应相互促进。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减少群体脆弱性这一挑战,两类城市在政策关注和应对措施上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构成了一个显著的政策缺口。现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对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影响尤为严重,减少其脆弱性是提升整体气候韧性的关键。因此,双试点城市需采取更多措施,如提升公众意识、改善居住条件、增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供社会适应服务,以保护脆弱性群体。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22VMG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22YJC7901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