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娱乐

图片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新书速递】孙铁山《发展与重塑: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_英皇娱乐

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孙铁山专著发展与重塑: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今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形式和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与重塑: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立足于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融合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思考,讨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方法与国际经验,中国城市增长与空间扩张,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绩效,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国城市地域功能组织与演化,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职住空间关系变迁,交通发展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与环境质量,以及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转型等问题。力图展示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揭示其形成规律及其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构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治理理论,以及指导中国城市空间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孙铁山,英皇娱乐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规划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增长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空间治理、区域经济空间分析与空间计量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发展与重塑: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等著作近10部,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同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英皇娱乐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方法与国际经验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及其经济解释

一、城市空间结构 的概念内涵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解释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测度与分析方法

一、基于密度函数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二、基于向心化与集中指数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三、城市中心的识别方法

四、城市多中心性的测度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国际经验与趋势

一、城市空间发展的郊区化与区域化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与一般分散化

三、多中心城市空间规划与战略

第二章  中国城市增长与空间扩张

第一节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增长

一、新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及国际比较

二、2000 年以来中国城市规模增长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

一、城市空间扩张的总体情况

二、不同地区和规模等级城市的空间扩张

三、城市空间扩张和人口规模增长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空间影响

一、中国城市的郊区化及当前特征

二、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空间影响

第三章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

第一节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的空间转型

二、中国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多中心性的影响因素

二、解释中国城市的多中心性

三、结果讨论

第四章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绩效

第一节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及特征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类方法

三、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分类及特征

四、具有不同类型空间结构的城市特征

第二节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综合绩效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

二、实证模型与数据

三、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绩效的实证检验

第五章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一节  郊区化中的就业分散化与再集聚

一、郊区化中的就业分散化:趋势和行业差异

二、就业分散化与再集聚

第二节  城市就业次中心增长与空间动态

一、就业中心的识别及分析方法

二、就业次中心的分布和规模增长

三、就业次中心的空间发展动态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多中心化还是一般分散化

一、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就业次中心的影响和空间结构演变

三、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地域功能组织与演化

第一节  郊区化和城市地域功能重组

一、郊区化与城-郊功能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二、郊区化中城市地域功能的重组

第二节  郊区次中心和地域功能重构

一、就业中心的集聚特征

二、就业中心与地域功能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三、就业中心的地域功能演变

第七章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职住空间关系变迁

第一节  居住-就业郊区化与职住平衡

一、人口与就业郊区化的差异

二、郊区化中城市不同圈层的职住平衡及演变

第二节  居住-就业空间结构与通勤联系

一、人口居住和就业中心

二、人口居住和就业中心的职住平衡性

三、人口居住和就业中心间的通勤联系

第三节  职住平衡的行业差异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

二、北京职住空间错位的行业差异

三、北京职住空间错位行业差异的解释

第四节  职住平衡的人群差异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区域和数据

三、不同人口群体间就业可达性的差异

第八章  交通发展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节  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一、交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验事实

二、交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机制

第二节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及可达性变化

一、中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二、交通网络可达性的测度

三、城市区位交通网络可达性的变化

第三节  交通网络可达性对城市内就业分布的影响效应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

二、交通影响就业增长的网络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三、交通改善对地区不同部门就业增长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四、关于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尺度的讨论

五、小结

第九章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与环境质量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影响

一、相关研究进展

二、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

三、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市辖区空间结构特征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三、市辖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环境质量的实证检验

一、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单中心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的比较

四、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中介机制

五、小结

第十章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转型

第一节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北京为例

一、2000 年以前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

二、2000 年以后北京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

三、新时代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转型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

一、中国城市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实践

二、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一、中国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二、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理念

三、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精彩书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关键。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城镇化率从2000年36.2%提高到2020年的63.9%。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大城市病”是城市集聚负外部性的体现,其本质是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的产物,并不能简单通过城市规模总量调控来完全解决。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集聚经济,城市空间结构(而非城市规模)才是城市经济空间集聚的直接体现。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要素的合理空间配置实现城市效率提升,才是解决“大城市病”,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途径。

当前,面对单中心空间结构带来的日益严峻的城市问题,多中心空间发展已成为超大特大城市空间规划普遍采用的策略。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重庆、郑州等城市都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构想。随着“多中心”作为理论、分析和政策工具在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普遍应用,围绕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迅速兴起,也引发了对最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城市品质提升,需要进一步厘清城市空间结构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科学有效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和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以及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尤其是对空间规划、政策与治理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认识。

本书主要基于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经验和实践,丰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讨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需要统筹兼顾城市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一方面要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功能和人口;另一方面要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的城市次中心,通过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实现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来破解“大城市病”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回顾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规律,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综合绩效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发展、环境质量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了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转型和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及战略等。本书力图发展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治理理论,并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高中国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重异质性下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的互动响应研究”(41971156)、“中国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的模式、效应及动力机制—多城市比较和实证”(41371005)、“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就业空间演化与互动机制研究”(41001069),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研究”(20ZDA040)的资助,是相关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周文通、吕永强、张洪鸣、刘禹圻、丁瑞、王祎凡等的协助,他们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研究工作,特此致谢。本书涉及公式较多,且各章相对独立,故不同章可能出现同一字母代表不同变量的情况,公式变量含义以各章说明为准。本书观点仅代表著者的个人观点,限于著者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